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北大學生”,或者說:“副教授”,老子就會說:“你呢?你到哪裡去了?”
總之,不要過於相信已經創造的知識和已有的思維方式對存在的認知。老子教導我們不要過於相信已有的知識。
老子開頭這句話,其實也擺明了一個著作者的矛盾心態。他很謙虛地告訴大家,後面文字所傳達的意義並不是他心中的終極意義。終極意義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但是,如果完全不言傳,人們就很難抵達意會的入山口。因此,這五千字,就相當於“起跳板”,讀者是否要完成那個跳躍,就看自己了。
這就是天下很多第一流著作者的共通心態。他們明知任何表述都是一種錯位卻又不得不略加表述,為了引導別人卻犧牲了自己。真正的智者總是在這個關口上進退維谷。老子無奈地寫了五千字,這讓我們聯想到,世上不知道有多少智慧並沒有留下蹤影。後世滔滔不絕的著作者已是二流,而如果對這種滔滔不絕還沾沾自喜,那隻能是三流的了。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這是我選取應該理解的第二句。它的意思是:當人們都知道什麼是美的時候,就是醜了;當大家都知道什麼是善的時候,就是不善了。這裡邊的道理顯然非常深奧,甚至怪異。老子認為我們不能舉著旗子去宣傳“美”和“善”,不能刻意去追求好的東西,因為我們一追求就走到了反面。請問,你們怎樣理解這句話呢?
劉璇:我的理解是,這是辯證法的一種體驗。老子認為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一旦你提出一個概念,對立的概念也就隨之產生,有正就必然有反。單就社會治理層面來說,有教化就會有反叛。所以不樹立這些正面的教化,就避免了隨後反面的產生。
餘秋雨:看來你已經入了門徑。我們前面說過,老子開篇就表明,事物是不能被精準定義的。當我們試圖去定義什麼是“善”時,就已經偏移了真正的“善”。這個偏移當然就是向著“惡”的方向。當偏移了的善被反覆強調時,與之相對應的惡也就被放大了。
多講美,為什麼會變得不美呢?我們看看身邊的現象就明白了。例如,好好的女孩子,為了追求一種以“美”為標誌的潮流,每天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在自己的臉上塗抹,塗抹成虛假而又雷同的形象,這就是走向了不美;又如,偶爾舉行一些選美活動本來也不錯,但是,其中又夾雜著那麼多競爭、覬覦、嫉妒,選中的人又很難再過正常青年學生的生活,這也走向了不美;再如,美和美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