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我們眼簾的,是一具屍體,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大體老師」。
他躺在教室的正中央,我們定了定神,走近細細觀察。
他的表情有點猙獰,人體結構非常完整,除了臉之外,其他部位沒有什麼面板,神經血管都清晰可見,一條腿上的肌肉有整齊的切痕。環顧四周,堆滿了各式金屬盒子,當時的我們趁夜到實驗室已經是極限了,完全不敢隨意開啟哪些盒子。除此之外,教室架子和桌子上還散落擺放著各種透明的瓶瓶罐罐,裡面浸泡著人體臟器。
後來想想,在燈開啟的那一瞬間,其實我們的恐懼也就逐漸消散了,從入學以來的好奇終於得到了解答。
我們曾經設想過各種各樣大體老師會被安置的環境,但是沒想到這麼直接,環境這麼簡單。
回到宿舍後,作為「先遣隊」,我們向其他人繪聲繪色地描述這段「冒險」經歷,不過稍微添油加醋了一些,估計聽完後他們更不敢接近解剖實驗樓了。
之後我們會開始一場「特殊」的課程——系統解剖學和區域性解剖學。承擔這個課程教學任務的老師就是讓所有醫學生都敬畏的大體老師。
解剖學的起源甚至可以追溯至文藝復興時代,正是因為人類對人體的好奇,解剖學才能不斷發展,大體老師又在解剖學的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現場大體老師的主要來源是遺體捐贈,我上學那會兒也會有無人認領的屍體用於醫學教學。
在課程開始前,在場的醫學生會舉行一個儀式,默哀、鞠躬、獻花,然後授課老師會講述遺體捐獻方面的知識,重點是讓每一個醫學生學會尊重遺體捐獻者,愛惜大體老師。
有一些大體老師是生前遭受了病痛的折磨,懷著對生命的敬畏和尊重,簽署一份遺體捐贈書,希望能捐獻自己的遺體給醫學解剖,這是一種讓人動容的生命選擇。
簽署過遺體捐贈書的人,在去世後,醫學院會有專門接送遺體的車將遺體接走,透過超低溫冰箱室等特殊方式處理,在過世8小時內急速冷凍到零下30℃進行儲存。
同時,需要有專人清理遺體上的分泌物,透過動脈灌注防腐液,最常見的也就是福爾馬林,然後放置在防腐池子中浸泡。
這種強有力的防腐固定的方法,也避免了在以後的操作中帶來不必要的感染。
每一位大體老師都需要由專人進行處理,整個過程大概需要2天的時間。為了不干擾正常的教學工作,遺體捐獻後一般是不允許家屬看望的。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