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以人物為核心的寫史的方式,影響深遠。現在很多歷史事件我們可能記得不那麼清楚了,但是那些人物卻留在了我們的文化記憶當中。
餘秋雨:你們兩位都說得很對。《春秋》,包括《尚書》,以一種大事記的方式提供了一種“史學理念”,但在“史學理念”之後還必須創造一個可以長久延續的“史學模式”。這個模式,就由司馬遷創造出來了。理念是像雲一樣飄蕩的東西,你可以仰望它的光彩,但是要完整地按照一定的格局和程式繼承下來,必須有模式。不僅僅史學是這樣,古今一切政治模式、商業模式都是如此。如果史學模式沒創造出來,這代人按照這種方式寫,那代人按照那種方式寫,上下缺少可比性,這也就構不成歷史氣脈。氣脈一散,文字歷史和真實歷史都會失魂落魄。世界其他一些古文明往往就出現了這個毛病,有一段歷史有記錄,有一段歷史是傳說,有一段歷史是空白。相比之下,中國的史學模式實在不凡,這首先要歸功於司馬遷。
同時,不管是理念還是模式,它應該被廣泛接受。它需要好讀,需要在人們的心中產生強烈的可接受的效應,而且接受的範圍必須超過史學界,超過少數精英階層。這是因為,歷史與每個人有關,這是它與哲學、藝術、科學不同的地方。正如安安所說,司馬遷的《史記》透過創造“原型”人物的方式使歷史具有了生動的形象性,代代都願意讀,於是模式具有了時間的下伸性。
裘小玉:秋雨老師,我們經常會說歷史是公正客觀的,可是我們也清楚地看到司馬遷個人的立場,或者說他自己的姿態、價值判斷在《史記》裡的強烈體現,這算不算客觀?應該如何看待這一點呢?比如說,寫到“垓下之圍”,英雄末路的項羽,唱起“力拔山兮氣蓋世”,與心愛的虞姬告別,最後的幾百個壯士也在這場戰役中犧牲了。那麼,是誰來目睹項羽臨終前的一系列富有戲劇化的表現呢?司馬遷沒有告訴我們這個材料的來源,就把它寫到《史記》裡面,我們也把它當做事實接受了。這個傳統延續到後面中國歷史的書寫當中,有怎樣的影響呢?
餘秋雨:你觸及了一個重大的學術問題,牽涉到了西方近代史學和中國古典史學之間的差別。為此,我要為中國古典史學講幾句話。
其一,到現在為止,沒有哪個西方歷史學家敢於擔保自己的歷史表述是徹底客觀的,儘管他們經常會以徹底客觀的面貌表現出來。
史料漫無邊際,而且永遠可以被挖掘。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幾個朋友攜帶家人一起外出遊玩,回來大家的回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