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閃文書庫】地址:www.shanwen.tw
鳴的古老的熱鬧卻再也沒有重現。那份熱鬧似乎已經永遠地消失在中國的精神領域中,成為了一種極其遙遠的美好,這不能不使人感到惆悵。更令人遺憾的是,此後的國人逐漸產生一種思維慣性,那就是對任何問題的單一化判斷和選擇。
現在,幾乎在所有的問題上單一化的思維習慣仍然滲透四處。例如,許多讀者經常會請我推薦一本最好的書給他們,我說值得讀的好書很多,而他們自己的需要又都不相同,無法“推薦一本”,但他們對我的這種回答覺得沮喪。大家已經習慣選擇後的獨尊,而不再向往選擇過程中的無限。這就違背了我們的祖先在百家爭鳴的時代所體現出的多元共生、互相依存、二律悖反、陰陽互補的風姿,真是可惜。
選擇是一種相容幷包、各取其長,而不是你死我活、只求一贏。文化的選擇,更應如此。
萬小龍:據我瞭解,本來在漢朝初年,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在思想上主張清靜無為的黃老學說受到重視。後來漢武帝即位,由於他需要進一步強化中央集權制度,所以儒家的大一統思想、仁義思想和君臣倫理觀念就顯然很“與時俱進”了。在元光元年,也就是公元前134年,漢武帝召集各地賢良方正文學之士到長安問策。董仲舒在對策中指出,春秋大一統是“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現在師異道,人異論,百家之言宗旨各不相同,使統治思想不一致,法制數變,百家無所適從。所以他建議“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儒術從此逐漸成為以後歷代王朝的統治思想,而道家等諸子學說則在政治上遭到貶黜。
餘秋雨:我們文化學術界的主流思維是繼承既成傳統,認為那就是“國情”。但是,百家爭鳴的景象確確實實地出現過,而且正是出現在這片國土上,這難道不是國情嗎?
我在備課的時候已經下了決心,一定要在今天的課程中給你們一代留下一個關於百家爭鳴時代的深刻印象。人類最深刻的印象,首先總是作用於視覺,因此我從世界座標出發,找了一幅畫,那是歐洲文藝復興大師對於從古希臘開始的百家爭鳴的想象,可能對我們加深印象很有幫助。
歐洲文藝復興時,義大利“藝術三傑”中年齡最小的拉斐爾曾經畫過一幅名為《雅典學院》(The School of Athens)的畫,反映的是古典時期學派林立、相互切磋的景象。歐洲文藝復興起源地佛羅倫薩(Florence)的統治者麥第奇家族(the Medici Family)在文藝復興到來之前,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若瀏覽器顯示沒有新章節了,請嘗試點選右上角↗️或右下角↘️的選單,退出閱讀模式即可,謝謝!